地名大全分享-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
地名分享 > 四川省 > 成都市 > 新津区

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

地名: 新津区 隶属: 成都市
区划代码: 510118000000 代码前6位: 510118
长途区号: 028 邮政编码: 611430
车牌代码: 川A 行政级别: 市辖区
人口数量: 约36.36万人 人口密度: 1105人/km2
辖区面积: 329平方公里
行政驻地: 五津街道模范街56号

2020年,经国务院批准,同意撤销新津县,设立成都市新津区,以原新津县的行政区域为成都市新津区的行政区域,新津区人民政府驻五津街道模范街56号。

新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、成都南部,距成都市区28公里,距西南航空港18公里,区位优势明显,古有“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”之誉,今有“成都南大门”之称。全县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,辖11镇1乡,总人口30.18万,其中城镇人口12万。新津历史悠久,自北周定名,相袭至今,已有1450年历史,自古以来“商贾云集、货如轮转,多出富商”,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,是四川省经济、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。

新津民营经济发达,是“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”和“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”,孕育了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—希望集团,具有活跃的全民创业氛围。全县90%的企业是民营企业,民营经济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.6%,居全省第一位,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列前十强,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、财政税收的主体、农民增收的主体和就业创业的主体。

新津工业发展强劲,近年来,新津坚持实施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依托省级开发区——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和西部对台交流合作平台——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,全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,工业集中发展区已聚集工业企业216户。已落户纳爱斯、美国开利、通威水产品、天威硅业、中蓝晨光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;形成了食品、机械、化工、光伏等优势和特色产业。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连续四年超过50%,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。

新津人居环境优美,境内五河汇聚,江河如带,是四川省有名的鱼米之乡和特色水产大县,以“黄辣丁”为代表的河鲜美食饮誉全国。新津自然生态资源丰富,山不高而堆绿叠翠,水不深而蕴秀吐雅,龙马宝墩古城遗址、观音寺、纯阳观、老君山等文物古迹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,被誉为“成都后花园”。特别是围绕“成南门户,水城新津”的城市定位,正加快推进“一生之城”、“亚特兰蒂斯·黄金时代”等项目建设,以亲水文化为主要形态的山水休闲生态城市已具雏形。

依托区位、资源、产业等优势,新津县在市委、市0的正确领导下,以“三个集中”为抓手,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,积极探索、大胆实践,重点突破、统筹推进,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。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,我县紧紧围绕“融入大都市、经济再翻番、领先三圈层”奋斗目标,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县、三产兴县、城建靓县”发展战略,创新举措,突出重点,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2007年,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.92亿元,增长16.8%;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.52亿元,增长121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.64亿元,增长155.2%,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4年实现翻番;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6.13亿元,增长32.7%;到位市外资金41.8亿元,增长94.24%;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.31亿元,增长47.3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1元,增长13.4%;农民人均纯收入5523元,增长13.6%。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,全国浙商投资潜力城市,位列西部百强县第68位、四川省县级综合经济实力评比第15位,连续4年被省委、省0评为平原类区先进县。

自然地理

新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、成都南部,距成都市区28公里,距西南航空港18公里,区位优势明显,古有“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”之誉,今有“成都南大门”之称。境内以平原为主,间有浅丘台地。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成都新生代断陷,其东南和西南的牧马山和长秋山为浅丘与台地,属龙泉山褶断束。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76.6%,主要分布于新津县的东北部、北部和西北部。

地势平坦,面积方圆。主要为河流,漫滩和阶地构成地平原地貌。由76.6%的平坝和14.1%的丘陵和9.3%的水面构成,海拔高度442—673米,平原地区分布在县境中西和东部边缘及南部部份地区,海拔高度在442—480之间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以2.2‰坡降缓慢降低。地势起伏不大。平原分布于县的东北部、北部和西北部,以金马河为界、河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地面平均比降为1.17‰;河东由东北向西南倾斜,地面平比降1.04%,平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6.6%。县城东南为牧马山台地,海拔450-500,境西南为长丘山陵,海拔500-600。

新津县境东南一脉,为牧马山台地,占全县总面积的9.3%。牧马山台地山势平缓,远看像山,近看成川(准平原),海拔一般在450--500米左右。山峰有善人坟(587米)、桃子园(582米)、曾家官山(544米)、天宫庙(548米)等,其中以善人坟最高。牧马山台地呈东北--西南走向,其表层覆盖物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碛物,普兴镇以北有白垩系上灌口组棕红色泥岩和薄层细沙岩裸露,经风化后成黄壤和紫色壤,较肥沃,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,为县境重要农业区。

长秋山丘陵分布在丹棱、蒲江、彭山、邛崃边境地带及新津西南部,呈南西——北东走向,由熊坡构造带组成,长约80公里。新津西南境内诸山是其北端,为中、低丘。海拔高度,北段在500米左右,最高峰象鼻山,高达673米。中段以南,海拔在600米,个别高峰如蒲江的佛耳岩(又名黎山埂)高达900米。长秋山起伏较大,地表层有中生代白垩系、侏罗系冲至第四系地层之上,蒲江最为显著,新津的老君山,永商乡一带也有裸露。土壤属紫色土,部分已辟为梯田和坡地。其余为森林所覆盖,以马尾松为主,其次是青、柏树。

长秋山占新津总面积的14.1%。在新津永商、邓双两乡境的有天社山、稠稉山、狮子山、九莲山、象鼻山、油罐顶、朱家山、九莲山诸峰,以天社山、稠稉山、狮子山、九莲山较有名。天社山指武阳镇南诸山,包括宝资山、玉皇观(顶)、塔子山诸峰,原直逼南河,岩峭坡陡,交通为阻,东汉末,犍为郡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后,始通车道。稠稉山,今名老君山,海拔617米,高山附近诸山,以产稠稉得名。狮子山,在老君山西南,两山对峙,一起一伏,如双狮扑飞蛾。九莲山,亦名平盖山,形如九朵莲花,环绕古刹观音寺。

新津境内诸河属岷江水系,可分岷江正流及其支流。支流中有的是常年性自然河如西河、南河,有的是岷江的分支河如羊马河、杨柳河,以及季节性自然河——龙溪河。以上诸河除季节性自然河外,在新津均属过境河道,都在新津武阳镇东南汇合。由于新津地势低,河道比降小,流速缓,故常出现洪灾。特别是南河与金马河洪水对新津的威胁最大。

岷江包括岷江正流——金马河,及其分支河——羊马河、杨柳河。

岷江古名汶江,因其发源于岷山而得名,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。正流两源,分别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山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山。汇流于松潘县的红桥关后向南流经灌县、新津,在乐山接纳大渡河后,水量大增,至宜宾注入长江。灌县以上称上游,灌县至乐山段为中游,乐山至宜宾段为下游。全长735公里,流域面积13.3万平方公里,落差3560米,平均坡降为4.83‰。

岷江自灌县至新津武阳镇段,称外江。古名“皂江,一名皂里江,又曰寿阝江”。(《寰宇记》)这段河道流经平原,分支较多,成一网篼状,在新津武阳镇东南汇合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江流迁徙不定,干流也因时而易名:近至清朝,黑石河为岷江干流时有“黑石大江”之称;清末,岷江干流又转走羊马河,有“羊马之河”之称;民国22年(1933),叠溪大水后,金马河变成了岷江干流。此后,金马河一直是都江堰的主要排洪河道,是一条基本定型的岷江正流。1953年羊马河口被封以后,羊马口以上至渠道河段仍为金马河河段,故有“金马河渠首段”之称。

岷江干流及其分支流经新津的有金马河、羊马河、杨柳河。

新津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无霜期长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等因素,其本身气候特征为: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春暖多变,秋多绵雨。年平均气温 16.4℃,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.6℃;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.7℃,最热月(七月)平均气温为25.5℃,其14时平均气温为28.0℃。极端最低气温为-4.7℃;极端最高气温为36.6℃。无霜期年平均为297天,年平均降雨量为987毫米。

日平均气温 <5℃的年平均天数为10.3天。新津县夏季低层逆温不明显,气流扩散情况良好。

新津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,土壤肥沃,雨量充沛,适合多种林木生产,且能速生丰产。林木品种多样,凡宅院、寺庙、宗祠、坟园等地,习惯种植以材质珍贵的柏木、楠木、银杏、大叶榕为主,次为果木、香樟、合欢、女贞等,"四旁"则以意杨、水杉、麻柳、桤木、千丈为最普遍。丘陵区成片林则以马尾松、国外松、墨西哥柏、青冈为主,散生的有油桐、乌桕、板栗、核桃、各类水果等经济树种。其余常见的还有杉木近百种。

历史沿革

新津县的“津”,按《说文》,义释“水渡”,即“渡口”之意。新津即新的渡口,新津县之得名本此。

原横跨岷江的汉安桥(索桥)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经渡口,然而“汉安桥,广一里半,每秋夏水盛(索桥)断绝,岁岁修理,百姓苦之”。东汉“建安二十一年(216),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,循江通车道”(《华阳国志》)以后,今五津汇流处始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,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。

新渡口日益繁荣,逐渐成为新的集市,曰“新津市”。新津市的出现为新津建县创造了条件。北周孝闵帝元年(557)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,县亦因“新津市”而名“新津县”。

新津县古为蜀国地。

同慎靓王五年(前316)秋,秦灭蜀。“周赧王元年(前314),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,以陈壮为相,置巴郡,以张若为蜀国守。”(《华阳国志》)新津为秦国领地。

“(周赧王)三十年(前285),(秦昭襄王)疑蜀侯绾反,王复诛之,改蜀为郡”(《华阳国志》),新津属蜀郡。秦灭六国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蜀郡是其一,新津仍属蜀郡。

“汉武帝建元六年(前135),开西南夷,分巴、蜀,置犍为郡”(《华阳国志》)。新津地属犍为郡。“元鼎二年(前115),置武阳县,属犍为郡”(《新津县志》道光版,以下简称旧《新津县志》),新津地属武阳县。“元封五年(前106),改梁州曰益州,蜀列益州之域……。太初四年(前101),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”(《华阳国志》),县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。“孝昭始元元年(前86),郡治移僰道”(《华阳国志》)。孝昭始元三年(前84),以“南夷数叛”,郡治移至武阳(旧《新津县志》《新津乡土志》以下简称《乡土志》)。新津属武阳未变。

建安二十一年(216),犍为郡守李严深感汉安桥(今彭山江口附近)“每秋夏水盛(索桥)断绝,岁岁修理”之苦,“乃凿天社山,循江通车道”,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,代替了汉安桥的旧渡口,故皂里江、文井江、布濮水(即蒲水,今南河)三渡合称新津。此后新津日益繁荣,为建县创造了条件。

东汉、三国、晋、刘宋,近五百年间,犍为郡在缩小,郡治在武阳县未变,新津属武阳,隶益州。

萧齐高帝时(479—482),犍为郡治复移僰道,新津仍是武阳县地。

萧梁武帝大同十年(544),改犍为郡(南部)为戎州,改武阳县为犍为县,并在当时的犍为郡北部置江州,领犍为一县。新津为犍为县地,属江州,隶于益州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三)

西魏乘梁乱,奄有蜀土,于江原郡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(及崇庆县江原乡一带),改犍为县为隆山县(其时西魏势力虽已伸至四川,但只占有蜀郡及犍为郡部分,为示领土广袤。故于江原郡境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)。新津在隆山县境,仍属江州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五)

北周孝闵帝元年(557),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。县亦因“新渡口”而名“新津县”。县治六门水(今邓公场附近)。犍为郡治(侨置)亦迁泊于此。犍为郡原只领僰道(西魏侨置于江原郡晋原县南三十里的僰道县)一县,此时领新津、僰道两县,隶益州总管府。

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,悉罢天下诸郡,以州统县。犍为郡废,蜀郡改为益州,治成都。新津和僰道两县改属益州。大业三年(607)(一说大业二年),又废置诸州,改州为郡。益州复蜀郡。废僰道县入新津(僰道虽系侨置,实领有以晋原县南三十里为中心及其附近二三十里地)。新津隶蜀郡,县治由六门水迁至皂里江(今金马河)东岸的坝上,即今五津镇机场内。(《隋志》)。

唐武德元年(618),分天下为十道,道下置州、县。四川西部为剑南道,改蜀郡为益州。新津属益州,隶剑南道。(《旧唐书•地理志》)

唐垂拱二年(686),分益州,置蜀、彭、汉三州。新津属蜀州(州治在今崇庆县治地),隶剑南道。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坝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阳镇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)

唐天宝元年(742),改州为郡,蜀州曰唐安郡。新津属唐安郡。至德二年(757),分剑南道为东、西川节度,改唐安郡为蜀州,新津属蜀州,隶西川节度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七)

五代时,前蜀一切率循唐制,后蜀继之,无所更变。新津仍属蜀州,隶西川节度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八)

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),改道为路,“于蜀置西川路”(《四川郡县志》)。新津属蜀州,隶西川路。真宗咸平四年(1001)四川分为益、利、梓、夔四路。新津属蜀州,隶益州路。徽宗重和元年(1118),又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。新津属蜀州,隶成都府路。南宋绍兴十年(1140),升蜀州为崇庆府,属成都府路。新津属崇庆府,隶成都府路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九)

元朝实行“行省制”,世祖中统元年(1260),于大都(北京)建中书省,于各地方设行中书省,以代行中枢职权。其制,大率以省统路,以路统府、统州,以府、州统县。中统三年(1262年),立陕西、四川行中书省。至元十八年(1281)分省四川,始改宋成都府路为成都路。新津属崇庆府,隶成都路。至元二十年(1283),降崇庆府为崇庆州,新津属崇庆州,隶成都路。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特置四川行中书省,新津隶属未变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十)

明太祖洪武四年(1371),仍置四川等行中书省,废路存府以统州、县。洪武九年(1376),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。由四川布政使司领成都等府十三、直隶州六、府属州十五、县一百一十一,新津县属崇庆州,隶成都府,统于四川布政使司。

清初,仍置四川布政使司,下设府、州、县三级,州或县有直隶于府或省的。新津直隶于成都府。

“清康熙六年(1667),以双流土旷人稀,并入新津。”“雍正八年(1730),复置双流县,新津地如故”。(旧《新津县志》)

嘉庆七年(1802),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设五道,分统府、州(厅)、县。新津仍直属成都府而隶于龙绵龙茂道,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改名川西道。(《四川郡县志》卷十一)

中华民国(下简称民国)元年(1912),废清道制,置府、州(厅)以统县,隶于省。新津属成都府而隶于四川省。民国2年(1913),废府、州(厅)设置。复置道,分四川为川西等七道。

民国3年(1914),更川西等七道为西川等五道,以道领县。新津均属西川道。民国24年(1935),复废道,实行省县制。又分四川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,(简称“专区”),县受专区督察而隶于省。新津属第一行政督察区(即温江专区)督察,隶于四川省。
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12月25日,新津解放。这时,四川分川西、川东、川南、川北四个行政区公署(简称“行署”),原专区未变,分隶四个行署。新津县仍属温江专区,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,均隶川西行署。

1953年初,复置四川省,撤销四个行署,省下仍设专区。1953年3月眉山专区被撤销,从3月10日起,新津改属温江专区。

1960年7月1日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新津县建制,并入大邑县(新津县在1959年6月即与大邑县合署办公)。原县治城关镇改称新津镇。1962年10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正式恢复新津县建制(1962年4月,新津已与大邑县正式分开办公)。新津镇复名城关镇(1980年已更名为武阳镇),仍为县治所在地。

1983年7月,实行市管县,撤销温江专区建制,新津县属成都市辖县。

2022年1月,新津区被评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(市、区)。

2021年11月,四川省政府认定新津区为第五批四川省“四好农村路”省级示范县。

2021年10月,2021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名单发布,新津区名列第79。

2021年8月,新津区上榜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,位列第82。

2021年5月,新津区上榜2021中国未来投资热点百佳县市,位列第7。

2021年5月,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,新津区人口数量为36.36万人,位列成都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9位,位列四川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3位,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480位。

2021年1月,新津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39名。

2021年3月,新津区上榜2016-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(市、区)总结评估优秀名单。

2020年12月,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,新津区名列第12。

2020年11月,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(区)名单,新津区上榜。

2020年9月,“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”名单揭晓,新津区上榜,位列第17位。

2019年10月,新津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,位列第51名。

2019年10月,新津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,位列第13名。

2018年10月,新津区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,位列第23名。

2017年12月,新津区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。

成都市行政区划:

宝墩镇

2019年,撤销文井乡、新平镇,设立宝墩镇,以原文井乡和原新平镇所属行政区域为宝墩镇的行政区域,宝墩镇人民政府驻龙泰路8号。2020年5月,宝墩镇被确定为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。...[详 细]

五津街道

五津镇地处新津县城中心,辖4个行政村,9个社区居委会,是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全镇幅员面积21.9平方公里,总人口6.3万人,其中城镇辖区常住人口4.7万人。2006年,全镇实现GDP28.94亿...[详 细]

普兴街道

普兴镇地处牧马山中段,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,下辖11个行政村,117个村民小组,其中10个村为浅丘村。2005年底总人口23280人,6956户,有耕地面积34512.8亩,人平耕地面积1.48亩。2...[详 细]

花源街道

一、基本情况 花源镇距新津县城11公里,距成都市区20公里,境内有川藏路、大件路2条快速通道直通市中心。幅员面积32.60平方公里,辖10个行政村、1个社区,总人口4.2万人。城镇总体规划5.35平方...[详 细]

花桥街道

花桥镇是我县大镇之一,地处新津县东北部,毗邻县城区。全镇幅圆33 .6平方公里,辖7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,96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28341人(不含约7000人的流动人口),其中农业人口24398人,城镇...[详 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