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大全分享-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
地名分享 > 广东省 > 潮州市 > 潮安区 > 江东镇 > 洋光村

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

地名: 洋光村 隶属: 江东镇
区划代码: 445103114208 代码前6位: 445103
长途区号: 0768 邮政编码: 521000
车牌代码: 粤U 行政级别: 村
辖区面积: 平方公里

洋光村

洋光村民姓林,李、刘、张、郑、蔡等六姓。最早创村是林氏先辈林玉明三兄弟,约于公元1534年(即明嘉靖13年)自福建莆田携眷到此定居。以后李氏先辈系从江西南昌移居仙坪田村北端,因洲外洪水为患而迁徒来村定居。张姓先辈原住村东面,为避盗患,也靠拢而居;刘姓先辈是由磷溪溪口搬迁来此,郑氏先辈是从鲤鱼脐移居到此,蔡氏先辈是解放前后自潮州市徙此定居。故现在成为一个多姓氏之村落。然为生存繁衍,事业共谋发展,全体村民,不分姓氏、同舟共济、亲密无间,一直衍生至今。

以前村名叫洋泼沼,鉴于本村地理位置系海洋积聚而成,旧时属海阳县辖属,况村四周多池塘、湖泊,林姓先辈取地灵人杰、兴旺之意,定此村名(旧俗因谐音而被叫为“洋打鸟”)。1958年改为洋光。

洋光村濒韩江东堤、北连洲东村,西与独树村接壤,南和三吴村交界。是潮安县江东镇辖属,距镇政府3公里。村域约一平方公里,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八分之一,耕地面积约五百五十亩,大多属沙土、半沙土。以前耕地高低不平、水患频繁、导致田园村庄经常被水淹。

创村至解放时,全村只有一百多户,人口不足五百,发展至2005年、全村共309户,人口1394人,其中男703人,女691人,今各姓氏人口状况如下:

姓氏户数人口数男性女性

林150674338336

李107466232234

刘301407466

郑11623329

张9482424

蔡2422

洋光村从创村以来,都是以农为主。向来种植甘蔗、黄麻、花生等经济作物,并发展腌制业,同时又注-产养殖。解放前,李厝湖出产之鳙鱼、鳞鱼,在府城颇受青睐,村民因以农为生,故视土地为宝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在总形势下,全村进行大规模平整土地热潮,对原高低不平之耕地进行搬高填低,对道路裁弯取直,兴修水利,建设排灌渠系,确保旱涝保收。在以粮为纲年代,一改过去种植习惯,全面改种水稻。然而,当时干群一心,实行精耕细作,推广和试验优良品种,成为江东粮食高产单位。

一九八三年,村党支部为改变村容村貌,再次对原来弯曲,狭小村道进行取直,拓宽。二OO三年为改变不良饮水问题,让村民饮上干净、卫生自来水,村党政领导设法筹资,进行水改,全村共安装上自来水表二百七十个。从此,村民不再为饮水发愁。

由于人多地少,单靠耕作土地收入,毕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。从六十年代起,全村便兴起抽纱工艺产业,广大女工发挥出心灵手巧的特长,绣出不少潮汕抽纱名牌产品。如“双凤朝牡丹”、“头丝巾”以及大批“玻璃绣品”,为适应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,一九六三年村建起抽纱工场,使产值不断增大,为农户和集体增加收入。改革开放后,工副业更加迅速发展,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,生活趋向小康水平。

昔时村落由于地域、人口限制,文化、教育较为落后,直至清光绪年间才办起私塾。民国时期为“振德小学”,学生也只有二、三十名,每年从外地聘请一名老师前来任教。几户较有经济能力的农户,为让孩子能读至高小毕业,只好寄读于外村完小,如磷溪田心、本镇井美、上庄等中心学校,解放后,经过整顿地财,与洲东村合并办小学,洋光设分教处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,生源也越来越多,一九六五年村单独办起完全小学,七十年代又办至初中。由于原来校舍破旧,教室多属危房,为改变这一状况,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。村党政领导于一九九八年便设法多方集资、筹资,在各级领导的关心、家乡贤达的支持帮肋下,建起教学楼,改善了办学条件,为提高教育、教学质量提供保障。目前在校小学生达二百左右人,配教师九名,教学质量逐年提高,民众反映甚好。据不完全统计,至现在全村大学毕业生已达四十人,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湧现出一批人才,现有教授一名;处级以上干部六名;军队团级以上军官二名;工程师一名,还有一批中级技术人才,正在不同岗位上,贡献自已的聪明才智。

村民向来喜欢潮州音乐、潮州戏。解放前便办起二个锣鼓队,五十年代还创办《农乐剧团》,曾到外地演出,弦乐组也长期活动,代代有传。村卫生工作向来重视。以前合作医疗站配备中、西医师,健全合作医疗制度;现在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达六百九十人,较好解决村民后顾之忧。

当前,在党的正确领导下,全体村民同心同德,继续发扬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,促进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,进一步把村落建设成一个和谐、富裕的新型农村。

2019年9月24日,洋光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创建单位名单。

江东镇行政区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