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大全分享-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韩营村
地名分享 > 河南省 > 南阳市 > 新野县 > 上庄乡 > 韩营村

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韩营村

地名: 韩营村 隶属: 上庄乡
区划代码: 411329307 代码前6位: 411329
长途区号: 0377 邮政编码: 473000
车牌代码: 豫R 行政级别: 村
辖区面积: 平方公里
  韩营行政村位于乡境西北部,新刘沟两岸。南邻陈家道行政村,东依礓石河与王大桥行政村隔河相望,西和邓州市元庄乡大王营行政村毗邻,北和歪子镇蟒张营行政村接壤。东西长2.5公里,南北宽2公里,面积3.5平方公里。
  建置沿革 韩营村委会1942年—1945年属邓县汲滩区陈家道保。1948年属邓北县白牛区汲滩乡。1950年属新野县歪子区(六区)陈家道乡。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陈家道大队。1961年折陈家道大队置韩营大队。1975年属上庄公社。1982年更名为韩营大队。1984年属上庄乡西韩营村委会。村委会驻西韩营村,有5个自然村。韩营明初,韩连春与常姓同时从山西迁此定居,以二姓定村名为韩常营。清末村无常姓,改名韩营。后因与邓庄村韩营重名,且此村在西,1986年更今名。刘营明嘉靖年间,刘大臣-县迁此定居,称刘营。克和营据传明末柴、胡二姓居此,时名柴胡营,讹音称克和营。后两姓先后迁走,符姓清末从今王集乡符滩迁入,故名。刘沟清中期,刘姓从南阳县田黄村迁此定居,因老刘沟穿村而过,故名。罗庄明末,罗普通自-县迁此定居,以姓定村名。
  人口民族 2003年,韩营辖5个自然村,13个村民小组,625户,2705人,均为汉族。有韩、李、刘、冯、王、蒋、罗、许9个姓氏。
  自然状况 韩营村地处礓石河西岸。地势北高南低,交通便利。乡村柏油路直通村部。全部为黑质土壤,水浸易涝。植物资源有竹子、芦苇、香棒棒、蒲公英、车前草、蒺藜、枸杞等。
 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,农村经济得到发展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生产力进一步解放,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。1978年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98元。1993年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83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998元。2003年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3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390元。
  农 业 经 济
 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721亩,人均1.75亩,20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,粮食产量很低。当时红薯是农民一年的主粮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以小麦、棉花、大豆、绿豆、芝麻种植为主。间有玉米、红薯等杂粮作物。1978年,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100亩,总产127.5万公斤,亩产250公斤;棉花1500亩,总产60000公斤,亩产皮棉40公斤。2003年,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721亩,总产283.3万公斤,亩产300公斤;棉花种植面积1200亩,总产60000公斤,亩产皮棉50公斤;花生2100亩,总产52.5万公斤,亩产250公斤。2000年起先后在村辖区道路沟渠沿线种植用材林2万多株。其中,在村西部种植片林1200株。
 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7年,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。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,为队养队有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。1993年,全村大牲畜、牛、猪、羊、家禽存栏分别为150头、650头、740只、18113只,肉类总产量55吨,禽蛋产量45吨。2000年,韩东会建起30头的家庭养猪场。2003年,全村有养牛大户10个,饲养量50头;养鸡大户1个,年产鲜蛋5000公斤;养猪大户2个,年出栏80头。
  农业机械 解放后,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,牛拉车运输。70年代后,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代替。1978年,全村有50拖拉机一台,手扶拖拉机6台,柴油机、电动机13台,农用水泵18台,机械总动力159.5千瓦。1993年,全村有手扶拖拉机35台,小四轮拖拉机7台,柴油机13台,农用水泵45台,脱粒机73台,机械总动力513.5千瓦。2003年,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0台,四轮拖拉机3台,农用水泵145台,联合收割机一台,机械总动力1190千瓦。
  企业 建国后,村民原开办的“副业”和“多种经营”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,服务业等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企业得到发展,村逐渐办起了面粉厂,预制厂等。1993年,全村有企业10个,其中工业企业8个,建筑企业2个,从业人员30人。2003年,村有建筑队一个,被套加工厂一个,加油站一个(王传虎投资30万元建成),轧花厂一个(投资100万元,白明敬为厂长),煤球加工厂一个。村有商业网点19个,从业人员40多人。经营项目有粮食、餐饮、食用油、烟酒、副食、百货、农药化肥、修配等,年销售额500万元。
 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,1988年有15人外出务工,2003年有325人外出务工,人均年收入8000元。
  基 础 设 施 建 设
  村镇建设 1985年建街一条,东西长500米。2001年新建街道1条,南北长250多米,建临街门店60余间。
 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,村水患不断。建国后,村重视水利建设,多次对沟路渠开挖改造,使水患逐年减少。1971年,开挖了一条贯穿全村南北的幸福渠,1990年开挖了新刘沟。灌溉以井灌为主,2003年有机井83眼,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。
  社 会 事 业
  教科文卫 建国前,村无学校。建国后,和陈家道村合办了一所小学。1971年,村投资兴建韩营小学,2001年村扩建教学楼833平方米,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、绿化,达到了“六配套”标准。2002年韩营学校荣获县“文明单位”称号。2003年,有学生218名,教师14名,适龄儿童入学率99.8%,巩固率100%,毕业率100%。村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1名,其中大学本科11名,专科6名。
  村重视科技工作,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。2003年,村有农民技校1所,聘请技术人员和利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、养殖技术和政策、法律、法规、计划生育、妇幼保健等知识。是年,受训村民2000人(次)全村有农民技术员21名。
  建国后,村有文艺宣传队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。2003年有党员活动室、“青年民兵之家”、广播室等。有线电视入户率15%。
  建国初,村少医缺药。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。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、医务人员3名。1993年,卫生所发展到3所、医务人员增加到7名,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。2003年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,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。
  村民生活 建国前,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,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,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布料。建国后,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,村民生活有了改善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。1993年,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,细粮比例占60%。2003年,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,细粮比例占90%以上。蔬菜、禽蛋、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。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。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青、白、蓝色服装,变为色彩丰富、式样新颖的服装。人均住房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12平方米,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。村民百户拥用自行车150辆,洗衣机30台,电视机98台,电话60部,部分家庭还拥有摩托车,电冰箱等。
  组 织 建 设
  建国前,-统治时期,村实行保甲制。韩营和家道为一保,由保长、副保长和保丁若干人组织。保下设甲,每10户为一甲,配甲长一人。解放后保甲制被废除,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——农会。1949年建立了民兵组织,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(初级),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,是年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,1958年改高级合作社为生产大队,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。1953年,村建立了党小组,56年建立了党支部。1966年前,党支部有党员5名,2003年村党支部有党员48名。

上庄乡行政区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