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大全分享-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梅林村
地名分享 > 湖北省 > 宜昌市 > 夷陵区 > 鸦鹊岭镇 > 梅林村

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梅林村

地名: 梅林村 隶属: 鸦鹊岭镇
区划代码: 420506108201 代码前6位: 420506
长途区号: 0717 邮政编码: 443000
车牌代码: 鄂E 行政级别: 村
辖区面积: 平方公里

梅林村地处鸦鹊岭集镇周围,东与童畈村隔河相望,西与西河为界,南与黄金堂村相接,北与白河村相邻。焦枝铁路、鸦官铁路、汉宜公路、晓鸦公路穿境而过。地势平坦,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土地肥沃,年降雨量1100MM左右。解放前,素有“一脚踏三县”之称,梅林村属宜都县荣新乡,宜昌县高前乡、当阳县普尖乡管辖。村域内高前乡1保3个甲;荣新乡3保2个甲;普尖乡2保3个甲, 1949年秋季,划归宜昌县管辖。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,实行土地改革,减租减息,退庄退押,清匪反霸运动,农民分得了土地;1951年由农户自愿联合成立了互助组。1954年1月在大力发展互助组的同时,成立了张家湾农业生产合作社。同年底,张家湾农业生产合作社兼并了雷家湾以及周边的初级农业合作社,1955年至1957年成立了前锋高级农业合作社、 “小八社”,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红土大队(管理区)红土生产队1中队, “小八社”改为蔬菜大队,1961年5月与集镇居民合并成立鸦鹊岭镇(乡级),1964年3月由蔬菜大队和从白河大队分离出来的4个队成立双堰大队,1984年2月,从田畈大队分离出四个队组成田庙大队。同年9月大队更名为村,2003年村组规模调整,红土、双堰、田庙三个村合并组建梅林村,辖6个村民小组,22个自然组,村委会驻地汉宜路与惠民路交汇处,距镇政府不足1公里。全村版土面积8.29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3456亩,其中水田面积2881亩,旱地575亩,全村2141户,总人口6345人,劳动力3796人。2005年粮食总产2170吨,油料总产382吨,生猪育肥16653头,鲜鱼79吨,柑桔2792吨,蔬菜19000吨。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530万元,人平纯收入4580元,农村经济总收入中,第一产业占53%,第二产业32%,第三产业15%。村“两委”班子按照“上为党委政府分忧,下为人民群众服务”的指导思想,按照“坚持村务日常工作,积极投入集镇建设,量力兴办公益事业,全力维护集镇稳定”的工作思路,依托集镇,着力调整产业结构,打造招商引资平台,为农民奔小康夯实了坚实基础,促进了经济、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。村党支部、村委会曾多次被省、市、县(区)、镇评为模范党支部、先进集体、特等先进单位。

梅林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“短、平、快”特色农业,建蔬菜基地1500亩,专业销售队伍120多人,销售收入1478万元;发展柑桔1475亩,其中连片发展1100亩,形成了以三岔河、西河、高屋场、长寿湾、小仓屋岗、窑场岗为主的七片柑桔产业带,产量由1976年的500公斤左右发展到2792吨;养猪是农民的传统习惯,全村有养殖百余头大户10余户,户平收入过10万元,全村育肥出栏16650头;发展精养鱼池95亩,养殖水面达到540亩,年产鲜鱼79吨。村委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,1996年以来,投资25万元,修建一座二级提水站和2个组级提水站,解决2000多亩耕地抗旱用水;兴建农渠40条,长30KM,毛渠80条,长40KM,安装U型槽1000米;兴建扩建堰塘155口,总容量可达150万立方米;镇村公路四通八达,鸦普公路、鸦郭公路分别直通童畈、东山两村,全长3KM;长5KM的一环路、二环路、四一路、红云路、鸦普路完成硬化。全村1975年开始办电,1998-2000年投入20余万元资金进行农网改造;村级高压线路8条,长12KM,低压线路22条,长25KM,配电室8个,农电体制改革,其管理权上交电力部门管理;国家超高压线路葛上线(葛洲坝-上海)途经村域,长1KM;全村农户户户通电,每年用电量402万千瓦时,其中生活用电171万千瓦时,农业用电36万千瓦时,工业用电195万千瓦时。农业科技不断深入人心,科技队伍不断壮大,科技明白人2000人以上,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,到2005年底,由县(区)镇科技部门考核颁发职称聘书的有35人,采用高接换种和低接增果技术,改良柑桔品质,柑桔品改900多亩,特早、早熟、中熟、迟熟比例适当;引进良种母猪1000余头,为社会年提供优质仔猪20000头;积极探索种植高效模式,总结推广了“油-瓜-稻”水旱种植模式和“猪-沼-柑”配套生态农业模式;发展节水农业,普及软盘旱育秧抛栽新技术。

依托集镇发展民营经济, 2005年,村域工业企业达到26家,解决就业人数834人,年创收入2600万多元,职工年平均工资6000元,个体经营户547家,年创利税840万元,其中服务业47家,创利税94万元。内引外联,积极培育打工经济,全村外出打工人数或农闲在本地务工1000余人,年创收入800多万元。村服务集镇建设,1984年以来,被征土地1487亩(其中红土587亩,双堰400亩,田庙500亩),用于开发环城路、二环路、红云路、四一路、小鸦路、梅林大道、惠民小区、扩建汉宜路、建设食品工业园区。

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解放前,全村98%的农户居住茅草屋,缺衣少吃,建国以来,逐步换上砖木结构的平房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红土大队在时任党支部书记王诗明的带领下,学枝江四合经验,兴建4个居民点,盖起4幢二层楼房,解决了34个农户的住房困难。改革开放以来,90%以上的农户建起了砖混结构楼房,人均拥有住房面积75平方米,随着体制的变更,集镇规模扩大,梅林村按照集镇建设需要,统一规划,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8个居民点。90%以上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,拥有移动电话1500部,90%的家庭拥有高档商品,户平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彩色电视机,有8个农户购买了小汽车,拥有运输车辆46辆,年货运量2。5万吨,客运量20万人次,1000余户安装饮用镇水厂的自来水,1000余农户打有深层地下井,饮用干净清洁的地下水。

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村内有完全小学两所。鸦鹊岭镇中心小学服务周边四个村和一个居委会,学校占地面积15940平方米,建筑面积4218平方米;校名在历史上多次变更,校址几度变迁,晚清时期校名为“公办两等学馆”,光绪三十三年为“东湖南乡女子学堂”,民国时期分别为“东湖第三完全小学”、“普尖完全小学”、“高前完全小学”,1949年命名为鸦鹊岭小学,1968年鸦鹊岭小学更名双堰小学,1997年由上海静安区捐资20万元兴建综合楼,学校同时启用“鸦鹊岭镇完全小学”、“鸦鹊岭镇静安合银希望小学”,1998年9月学校更名为“鸦鹊岭镇中心小学”,2002年-2004年,白河小学、三合小学、薛畈小学先后并入。红土完全小学1959年借用民房办起低小班,1964年8月修建土木结构校舍办起初小,1968年扩建校舍办成完全小学,“文革”中,办有“戴帽”初中;1994年学校扩建,把平房改为楼房,学校占地面积11250平方米,校舍使用 面积1709平方米;2001年至2005年,普通寺小学、灵庙小学、童畈小学先后并入;2005年,民营企业家王书贵为母校—红土完全小学捐资25万元改善教学环境,深得全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许;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、巩固率均为100%,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初中学习。幼儿教育起步于1960年,由王永淑创办幼儿园,入园幼儿40名,教师待遇以大队记工分为主,幼儿家长适当交费。1976年学山西昔阳经验办教育网,学前教育以大队为单位主办,依托学校于1978年秋办起了2个学前教育班,农村5-6岁幼儿全部接受学前教育。成人教育以扫除文盲、科技培训为重点。解放之初,办农民识字班,办扫盲夜校,1000多人脱盲;1983年,以学校为主阵地,开设了“家长学校”、人口理论学校和技术培训学校,进行养猪、养鱼、柑桔等农业技术培训教育。1983年至2005年各类培训参学人数达10000多人次,培育出种植能手1300多人,其中:蔬菜种植能手1000余人,“两养”能手300多人。全村现有小学文化程度2580人,初中文化程度1800人,高中、中专文化程度740人,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人,村民无文盲,整体素质得到提高。以共青团、民兵、妇联等群团组织为基础,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,每年举办两期文艺汇演、体育竞赛活动;民间乐队常年活动在村民红白喜事之中,,对村内外红白喜事进行风格独特、样式繁多的演出,春节有狮子、龙灯、彩莲船、高跷等,活动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宣传科学种田和本村风土人情等。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,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,建有两个卫生室。2004年,红土、双堰、田庙卫生室合并,兴建集诊断、注射、外科换药、观察、药房、值班为一体的梅林村卫生室,占地面积178平方米,建筑面积201平方米,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责任考核指标名列全镇前列,符合政策生育率100%,“三查”服务率95%以上,0-6岁儿童预防免疫率100%。社会保障极为重视,对现有20名伤残军人给予了优抚,对10名孤寡老人实行社会福利集中供养,对43名因天灾-致残的特困户实施了特困救助。积极开展“十星级”文明户创建活动,树典型,育样板。截止2005年全村创建十星级文明户58户,五好文明家庭22户,好媳妇30个,好妯娌20对,好邻居20对。建村以来,发挥中心户的作用,村内多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,治保、调解工作连续三年被省、市、区评为“先进防范组织”、“安全文明村”、“十佳民主法制村”、“防范和处理-问题先进集体”等荣誉称号。

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: 陈贤彬 村支部书记、主任

雷仕金 村支部委员、会计

田奠宜 村支部委员

陈明涛 村治保调解主任

邓良妍 村计生妇女委员

鸦鹊岭镇行政区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