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大全分享-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迎宾街道柏林村
地名分享 > 陕西省 > 榆林市 > 神木市 > 迎宾街道 > 柏林村

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迎宾街道柏林村

地名: 柏林村 隶属: 迎宾街道
区划代码: 610881004329 代码前6位: 610881
长途区号: 0912 邮政编码: 719000
车牌代码: 陕K 行政级别: 村
辖区面积: 平方公里
  柏林村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的南沿。距迎宾路街道办西南30公里,位置在东经110.25,北纬38.38,海拔1100米至1200米。区向黄土丘陵沟壑区过度地带。
  柏林堡的得名,柏林堡,顾名思义,因柏树而得名。早在元朝时期,柏林山上世一片茂密的森林,郁郁葱葱,三面环水,环境优美,故称“柏宝山”与当地柏林山上昔日漫山遍野的柏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据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神木知市王致云等编纂的《神木市志》记载:"柏林山在市西南五十五里,上有古柏百余株,苍翠如盖,其枝皆左纽纹……今于山顶建立武庙,土人谓分关王峁。柏林河在市西五十五里,源出点军崖,北流合关王峁水,为柏林河,绕解家铺入大柏油西河水,东南达二十里铺入窟野河。
  从明成化初年开始,柏林堡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时延绥镇巡抚卢祥最早置土城于山原,建起了周围"二里又二百二步,东西二门,楼铺八座"的柏林寨。正德年间(1506年-1522年),柏林寨改称为柏林堡。51年知市王文奎相继重修。至今有513多年的历史。
  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,巡抚涂宗浚又用砖包砌。据涂宗浚所上《酌议砖包冲边城堡疏》记载:本镇边长兵寡,无地不当敌冲,延东一带尤为要害。东路十城堡,率皆土筑,低薄不堪保障……议用砖石包砌,诚为一劳永逸之计……各堡工程,先皇甫川、镇羌、柏林三堡,自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兴工,亦限本年通完。
  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和五十一年(1786年),神木知市潘时选、王文奎又对柏林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。
  明代柏林堡驻兵多达627名,另配骡马223匹,可谓是兵强马壮。清代裁减为35名,配马5匹。但根据《神木市志》记载,明一代柏林堡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,反而是清同治年间,回民起义军首领马治和率兵数万,攻破了高家堡、柏林堡等地,随即北上攻克了神木市城。
  二龙戏珠水包城:柏林村会计刘来福告诉记者,在当地人的口中有一句俗语--“二龙戏珠水包城,山中的圪坨坐山顶”,这便是柏林堡的地势和风水的写照。“古城北有峰则梁,西南有白家墩,我们称之为‘二龙头’,以二墩为首,山梁分别向东北、东南延伸,形成两道半圆形的山势,称为‘龙身',柏林堡坐落于两山之间,自然就是‘二龙戏珠'的形状;古城北侧为水门沟,西侧有花园沟,城东是吴家沟,过去沟中都有溪水,这便是‘水包城';登上柏林堡周围的莲花墩、代领沟山、石王塄、万家沟墩等,俯瞰柏林城在低处,近处看又在山上,故称‘山中的圪坨坐山顶'。”
  正如当地人说的那样,从东北方向远远望去,柏林堡城的形胜可尽收眼底,古老的城墙在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霜雨雪后,仍傲然挺立。走到古城的东北城脚下,仰望着高近20米的角楼,让人不禁联想起冷兵器时代的柏林堡应是如何的牢不可破。
  柏林堡的城墙高5-7米,仍保持着原有的形制,部分城墙因雨水冲刷,顶部坍塌严重。东西两座城门,原还均建有瓮城,瓮城门早已坍毁。
  柏林城中,还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“白墩”的军事建筑。"那是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驻守神木的国民党258团团长杨仲璜为巩固柏林城的守备而建的,当年驻有20余名军人。白墩实际上就是座碉堡,因外表涂成白色,因此人们将它俗称为“白墩”。杨仲璜还把柏林城的四座敌台改造成了炮楼。白墩座南朝北,正面镶嵌着一块书有“安邦”的石质匾额。穿过高仅1米的拱门,可见碉堡内两张土炕分列左右,四周均建有一尺见方的瞭望、射击孔。碉堡内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0.5米、高约1米的通道通往顶部。通道内砖石多有坍塌,崎岖难行。站在碉堡顶部,可将古城方圆数里尽收眼底。残损的女墙高约1.5米,上也镶嵌有大量的射击孔,实可谓易守难攻之地。而在古城西城墙和南城墙约50米处,还有两段平行于城墙的土筑护城墙,至今仍清晰可见。周围的名峰则梁、白家墩、万家墩等,则是作为瞭望和传递信息的烽火台。
  百年繁华一朝尽:据柏林村村民近年编纂的《柏林村志》记载,古城城外城内有三官庙、玉皇庙、城隍庙、文昌庙等;城外东侧,依次有马王庙、龙王庙、娘娘庙、祖师庙、文泉寺、老爷庙。这些庙宇大都是为五脊六兽式建筑,上覆墨绿琉璃瓦和猫头滴水;庙内楼台、殿阁石碑矗立,飞檐翘角,雕梁画柱,绘画雕塑艺术高超,神像栩栩如生,表情丰富。遗憾的是,“文革”时期这些极具艺术气息的建筑均毁于一旦。
  明正德年间到清咸丰年间的300余年时间里,是柏林古城最为繁荣的时期。当年城中住户分为13个姓,人口数千,人烟兴盛,房屋林立。堡内有东西大街一道,另建钟楼一座,案铺八座,尤其是农历逢一、五的集市时,可谓是客商云集,车水马龙。只是在同治七年(1868年)正月,柏林堡被回民义军攻克,昔日的军事重镇、商贸中心繁华不再,城中的很多居民在历经劫难之后,也纷纷迁出古城,另地谋生。
  郝振明告诉记者:“我就是1944年出生于柏林堡城之内,当时城内住户只有郝、刘两姓四户,其他的都已经搬迁到了城东的南北圪崂和吴家沟一带。”“搬迁的原因主要是饮水问题,过去由于降水较多,柏林堡一代可谓是河川广布,城中居民引水主要是到城北的北门沟,不管是驴驮还是人背,但吃水不是问题。说起北门沟的得名,自然是因为古城曾在北城墙建有一座水门。设置水门最初是为了汛期城内的排水,后来则成了人们下沟驮水的要道。”
 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居住在南北圪崂的柏林村民也陆续搬迁到了吴家沟,当时总共有20多户,近80人。刘来福接着说道,“因为柏林堡对外交通不便,近年来,因为孩子上学和年轻人外出务工,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走出去。现在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9人,最老的已是93岁了,我是最‘年轻'的,今年也已经59岁。或许,我们就是柏林堡百年繁华最后的守者……”
  千年古柏皆左扭:柏林山关帝庙周围共有古柏16株。据榆林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研究分析,这些古柏中树龄最大者2500年,最小的也已经在此生长了1300年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,这些柏树的主干和枝杈都是左扭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象。而在当地,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:相传有一农人,去一地方放牲畜、割草。第二天,这地方又长出了新草,天天如此,长了割,割了又长。这农人琢磨着:奇怪了!抱着好奇心,他找了把铁锹,挖地看个究竟,结果竟挖出一个小鹏。事后,农人将小鹏埋在了另一个地方,随手折了柏树枝插在地上,并把树枝向左扭了一下作为记号,看能再有什么怪事出现。过了几天农人去看,满山都是柏树,而且每棵柏树都向左扭着,直到现在都未改变。
  在柏林山的古柏中,有一株被当地人称为“九龙古柏”的“神树”。因此树上长有次生柏,依附在柏树主干上,形成九条圆棱柱形,酷似九条龙盘旋而上故而得名。此树高13米,腰围5.4米,树龄2500年,这在国内也属少见。
  当地传说在民国年间,驻守柏林堡的国民党军队曾试图砍伐这株千年古柏,但每砍一刀,古柏就流出红色液体,刀口也会很快自动闭合。士兵见状吓得不敢再动刀斧,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长官。长官第二天来到树下亲自监督,两个士兵才把大锯拉开,锯条便已折断,树上还出现了两条大蛇相互厮打。众官兵吓得不敢动弹,匆匆回营,从此这棵神树再没有人敢妄加刀斧。
  2011年,曾有有识之士见此地古柏极具价值,捐资依托当地人进行了保护。时至今日,这些古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柏林堡关帝庙的四周,书写着自己千年的不老传奇。
  关帝庙前多传奇:明正德辛未(六年,即1511年)七月《重修柏林堡武庙碑记》记载:“榆林东路柏林寨,去寨五里东山之麓,山水周环,林木葱郁。旧有武庙,系成化间总镇许公所建也。寨之军师出战取胜,感神之显应焉。”这是关于柏林堡关帝庙的最早记载。道光本《神木市志》记载,柏林山老爷庙修建于明成化年间(1456-1488年),与神木堡武庙都是动用官银所建,全市仅此两处,由此可见柏林堡的地位。
  此处记载关帝庙的创建者为延绥镇总镇许公所建,但在柏林堡当地却流传着一个田大人建关帝庙的传说:一日田大人带兵西征,路过柏林山时突然被几株谷穗缠住了马腿,任凭怎样抽打坐骑,就是始终无法摆脱。田大人心想,是什么在作怪?难道是官老爷显灵了?于是他滚鞍下马,跪地磕头道:“关老爷在天有灵,助我此次西征大捷,来日定为您修庙宇,塑金身,让您享尽人间烟火供奉。”果不其然,田大人出征得胜归来,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于是这便有了今日的关帝庙。
  在历史上,关帝庙也曾经历过多次重修,《重修柏林堡武庙碑记》记载:“正德己未正月,神木营参将魏君镇提兵至寨,谒祀于祠,睹神之像,岁久黯然,叹曰:‘吾神生奋忠义,辅翼汉室,殁显威灵,助我军旅,镇叨主兵事,敢效忠勇,以除凶顽,与神异世而同辙。于礼于分,正所当祀者。'”此后魏镇领兵出征,用兵如神,屡战屡胜,为报答关老爷灵应,遂修复老爷庙,瓦石破烂处换新,墙壁倒塌处进行修补,并增修了神庙。
  今日的柏林山关帝庙刚刚进行了翻修和扩建,正殿内供奉关公、关平和周仓,门前立有九龙琉璃碑一座。有婆娑古柏的掩映,又有颇为传奇的民间传说和碑文记载,关帝庙仿佛也多了几丝神秘的色彩。
  全村总土地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,总耕地面积7424.38亩,其中水浇地200亩,宽幅梯田及坝地近6499.38亩,历年退耕还林面积725亩,共有6个村民小组,235户616人,劳力280人,党员20人,村三委成员11人。

迎宾街道行政区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