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大全分享-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万民村
地名分享 > 湖北省 > 孝感市 > 云梦县 > 胡金店镇 > 万民村

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胡金店镇万民村

地名: 万民村 隶属: 胡金店镇
区划代码: 420923108205 代码前6位: 420923
长途区号: 0712 邮政编码: 432000
车牌代码: 鄂K 行政级别: 村
辖区面积: 平方公里

万民村位于胡金店镇人工湖(原为涢水西支,后因在安陆巡店的干河口筑坝堵截,其下游改称人工湖)的西岸,是云、安、应、三县市交界处的云安垸夹河地带。北与王店村和安陆的团泼周、古周湾接壤,南与易棚村和清明河的高庙、长李村毗连,东隔人工湖与三赵社区相望,西抵漳河与应城的古峰寺为界。

万民村(依境由万家湾别名万民而命名),现辖6个自然湾10个村民小组。即陈家杨林(湾边栽杨树甚多,故名。陈姓、杂居易、聂姓)为1组、沱湖陈(湾前有一沱形池塘名沱湖,故名。陈姓)为2、3组、六王湾(王姓,杂居胡、龚姓)为4、5、6组、万家(庙)湾(别名万民,过去村东南有座庙,故名。万姓)为7、8组、李五份(姓李,排行第五)为9组、刘程(以丁、肖姓为主,程姓少,刘姓无)为10组。全村现有总人口2001人,总户数530户,全是汉族人。有中-员30人。2009年人均纯收入6100元。村办公室设在村合作医疗诊所里,距镇政府驻地约0.5公里。

万民村现有耕地总面积1937亩。其中旱地1137亩,水地800亩。境内地势平担,土地肥沃。既有潮砂性土壤结构,又有潮砂泥土性土壤结构,是一个粮棉兼作而闻名的村,主产棉花、小麦、油菜和水稻等农作物。境内沟渠塘湖相连,东西干渠贯通,旱能灌,渍能排,水源充足,旱涝保收。境内云金公路穿东境而过,横贯东西的万民路,全长2.05公里,西起李五份,东至永久桥直达镇区,湾湾的沙石晴雨路与村路相连,交通便利。境内村民生活富有,基本实现了居住楼房化,行走车辆化,休闲影视化,通讯手机化,生产机械化,运输汽车化,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。

农业又快又好发展。解放前,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夹河大沙洲,洪水遍地流;年年淹大水,十年九不收;家家卖儿女,单汉死外头”,这是对夹河地区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。解放后,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,农民在“自愿互利”的原则下成立互助组,低级社和高级社(生产队)。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,在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精神鼓舞下,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,农业收成逐年提高。1963年农业实行品种改良,棉花、小麦、水稻都开始试种优良品种,1965年喜获丰收,油菜亩产100公斤,比1956年增产153%,皮棉单产50公斤,粮食单产350公斤,均比1956年番两番。“文革”期间,农业生产虽受-、“-”的干扰,但广大农民坚持农业生产,在“学大寨学南堡,力争农业超《纲要》的号召下,1970年在抗灾救灾中仍夺得粮食单产403公斤,皮棉单产60公斤的好收成,首次实现了粮棉双跨《纲要》。1975年农业再超《纲要》,粮食单产750公斤,皮棉单产88.5公斤,油菜亩产102.5公斤。1978年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民生产积极和劳动效益空前高涨,农业收成连年攀升。尤其是在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指导下,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依托,以杂交品种为前提,以科学技术指导为先导,以科学种田为抓手,发展名特优高新农业,引进和推广优质棉花、优质水稻、双低优质油菜等优质高效良种,以陈家杨林、沱湖陈两湾百亩丰收示范畈及漳河外滩防灾避灾玉米种植带为基地,带动并辐射全村。2008年粮棉油再创历史最高水平。粮食(中稻)单产900公斤,皮棉单产90公斤,油菜亩产140公斤,同1975年相比粮食增产20%,皮棉增产1.7%,油菜增产36%,农业基本上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。

村办企业蓬勃兴起。上世纪60年代,集体企业以生产队为主,办有养猪厂、养鱼厂、酿酒坊、豆制粉厂、砖瓦厂等。70年代集体企业以大队为主,1970年万民、光明、中下3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队,取名前进大队。大队为了办企业,先是通过各种关系购买两台变压器,从义堂牵来了高压线,各生产队通了电,家家点上电灯。为建厂房,大队发动群众搭砖烧箍窑,分别在陈家杨林和万家湾新建了两处厂房,办起了加工厂,主要为群众加工面粉和碾米。从此,群众告别了磨面靠石磨推,碾米靠砻子、碾槽碾和户户点柴油灯的历史。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大队还办起了轧花厂、榨油厂、铸造厂、缝纫铺,成立了建筑队、捕鱼专业队、进城务工队,转移村富余劳力200余人,年创收入上10万元。1980年中下大队分设王店大队,万民和光明仍为一个大队,更名万民大队。1981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集体企业也实行了利润承包,但因时代的变革,红火了十余载的村办企业相继倒闭了。1985年村为了兴办企业,贷款23万元,在万家湾西挨堤边建起了一座18门的轮窑砖厂,为了在古峰寺取土,专门在李五份与古峰寺间的漳河上,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水泥运输桥。一开始就运气不佳,先是运土的拖拉机翻车,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,后因管理不善,资不抵债,于1995年以破产而告终。

村办企业的破产倒闭,启迪了村委会的智慧,改变了思维观念,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。一是以永久桥为基地兴建多功能经济开发小区,走民营创业之路。鼓励陈光超买断了胡金店镇永久桥面粉厂,后转买李小王,由起望元负责,改办榨油厂、橡胶制品厂和小型棉花收购点;协助徐亚清、陈水发办起了榨油厂和养猪厂;扶持王火元、李贵涛办起了锯板厂和预制构件板厂;扶助易红清、程建新、王德芳等人承包河塘水域搞水产养殖;帮忙陈志伟,万志华开办了两家新农村服务商店。这些民营企商业在村两委的帮助下,越办越红火,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。二是发展打工经济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村把打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,作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牢抓不放。一是合理有序地组织剩余劳务输出。依靠陈太平、王忠清、万金清三支东北建筑队,每年为村转移劳动力近400人,年人平纯收入2-3万元。二是以一人带一群,一群带一片的办法,组织到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上海等地打工,主要从事服装、毛织、电子等行业近300人,年人平纯收入在1.5—2万元。陈元法在广东宝丰制衣厂打工,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硬的服装设计技术,当上了厂长,为村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,许多打工仔、打工妹也纷纷自主创业,办厂开店当老板。因而打工经济成了村里重要的支柱产业。

文卫教事业繁荣。解放后,备届村支部高度重视文化宣传工作,组建了文艺宣传队,他们白天排练,夜晚巡回到各生产队演出,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,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,又宣传了党的方针、路线和政策,是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。50—60年代大队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,办起了扫盲识字班,各生产队还办了夜校,扫盲脱盲率达85%以上。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,从60年代起,大队办有卫生室,配有“赤脚医生”,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合作医疗卫生所,常年配有2-3名医生坐诊,现卫生所里由-发、王连元等医生为村民行医问诊。诊所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医务医药管理,概由胡金店镇卫生院负责。解放后到60年代初,村教育基本上属私塾性质,当时只有沱湖陈、六王湾、万家湾三个塾学,1962年塾学取消。由于村未建小学,绝大多数学生都就读王店小学(王店祠堂),也有少数学生(刘程)就近到丁肖小学(今高届小学)就读。1971年由于普及小学教育的步伐加快,王店小学改称前进中小学,因教室有限,需要扩建。1975年原前进大队决定在万家庙的原址上新建一所小学,后改称万民小学,是前进中小学的附属。1980年由原中下大队从前进大队分设王店大队,前进中小学也改称王店小学,属王店大队所辖。1991年11月万民小学为了改善办学条件,实现“一无两有”,在书记万维德的率领下,筹资建校,采取群众集资一点,名人志士捐一点,争取政府补助一点的办法,新建了一栋11间3层的标准化教学楼,由关光乾、刘凤丹承建。当主体工程做到二楼后,因群众集资款不能到位,于1992年6月-而停工。1996年在新一届支部书记王军民的努力下,才得以续成。后在校长陈惠和的主持下,筹集资金2万元,购置了课桌凳,消除了危房,绿化了校园,完善了学校配套设施,基本上实现了“一无两有”,为万民村的教育创造了良好育人的环境,教育教学质量名列镇前茅。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、年巩固率和普及率均达100%。2001年9月因生源减少,在镇第一轮调整小学布局时,万民小学撤并胡金店镇中心小学。目前万民村有大中专毕业生200多名,其中有大学学历的101人,研究生1人,博士后2人。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六王湾考取大中院校的人数一直居多,被称为“秀才湾”,万民村也被誉为“秀才村”。

胡金店镇行政区划: